分類
創作者
不詳影音類型
照片貢獻者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58
地點資訊
拍攝地點: 雲林縣斗六市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這張照片由陳守宜先生提供,他是這部咖啡工廠烘焙機的主要負責人,研究如何使用這部機器烘焙咖啡豆,精進咖啡烘豆技術。這部外觀像是小火車的烘豆機在當時可是象徵台灣要發展咖啡產業的決心。由西德進口,以柴油為燃料,單次可烘200磅咖啡豆的機器,別說在當時,即使現在台灣業界除了少數幾家大型連鎖業者的機器之外,大多數都是只烘焙幾公斤或600公克的機器。
照片中的兩人正在檢視咖啡豆烘焙的程度,檢視的方式是靠著機器的取豆器,烘焙的豆子在圓滾筒中受熱,藉由滾筒的滾動而讓咖啡生豆有均勻受熱的機會。烘焙的豆子受熱越均勻,烘焙出來的咖啡豆品質也就越好。這個過程需要非常有經驗的烘豆師,取豆出來後用目測的方式判別這一鍋咖啡豆的烘焙程度如何,再決定停止烘焙的時間點。
對陳守宜先生來說,這是一個責任重大的任務。烘焙是為了引出咖啡豆最佳的風味,把咖啡豆的特色表現出來。烘的太淺會讓酸味太強,烘的太深,只會留下苦味,而無法保留咖啡的果酸和花香味。一鍋兩百磅的咖啡豆在當時價格不斐,經不起烘壞丟棄,可以想像陳守宜壓力會有多大。也許正因為這緣故,他也因此一輩子與烘焙咖啡豆結緣,活到老,烘到老。
撰寫者
許逢麟資料來源
訪談自行整理